美元换人民币  当前汇率7.27

日本半导体业殒落和美国有什么关系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1-06-03
40年前,日本曾经是半导体大国,当时日本半导体在全球半导体市占率一度超越美国。但如今,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排名当中,几乎看不到日本厂商,全球市占率也只剩下10%左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本这个曾经的半导体大国走向衰弱?
日本半导体崛起要从1950年代说起。日本在得知美国正在开发积体电路时,国内研究者也着手开发,最早试做成功的是电器试验所的垂井康夫、传田精一等人的团队,垂景康夫也被称为是“日本半导体之父”;另一头,1961年日本三菱电机在美国西屋电气的协助下,开发出11种名为“分子电子”的半导体产品,其他包括NEC(日本电器)等日本业者也积极开发。
1970年代,日本半导体生产出现明显成长,主要因大量日本IC下游厂商利用半导体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例如,夏普、卡西欧等公司将使用大型积体电路(LSI)的电子计算机推广到市场,SEIKO推出电子表,一些家电业者也研发出相当成功的彩色电视等。这些产品不仅功能强大,价格也便宜,深受消费者欢迎。
日本DRAM 曾拿下全球90%市占
1971年日本通产省制定了超越美国的半导体计划。1976年由NEC、富士通、日立、东芝、松下等大型厂商及学校共同投资760亿日圆,成立“超大型积体电路”(VLSI)计划。这个组织也被认为是奠定日本半导体庞大竞争力的基础。
大量民生电子产品热销,拉动日本半导体的销量,但整体技术仍不如美国。而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之下,透过产官学合作的方式取得成功。尤其在DRAM产业,日本急起直追,从全球市占率不到10%,到拿下近90%的市占率,迫使英特尔、摩托罗拉等多家美国半导体厂,退出记忆体领域的竞争。

1980年代,全球半导体十大厂商排名中,NEC、东芝和日立稳居前3名的宝座。
日本半导体崛起 威胁美国
1980年代,日本迎来高速成长期。钢铁、汽车、家电、半导体成为日本工业及出口主力。
1980年日本对美半导体出口开始出现顺差,但当时在全球市占率还没超过美国,直到1986年才正式超越。DRAM也是个人电脑继CPU之后最重要的元件,日本在此领域的巨大成功,不仅带来巨大的利润,也让日本国际地位快速提升。
当时全球半导体十大厂商排名中,NEC、东芝和日立稳居前3名的宝座。另一方面,美国失去了关键DRAM市场,对美国半导体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1981年AMD净利减少2/3,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营收大跌6300万美元,转盈为亏。
此时,美国已经开始出现反对日本的声浪。毕竟美国认为在半导体领域,日本是承袭美国技术,但却反过来威胁美国的产业及领导地位。包括摩托罗拉、国家半导体、英特尔等美国厂商,更是早在1977年,就联合成立半导体工业协会(SIA),对日本施压,要求降低半导体关税。
日本威胁论 弥漫美国社会
一时之间,日本威胁论甚嚣尘上,包括日本不公平贸易的做法危害国家安全,使美国工人失业等等,整个美国弥漫痛击日本(Japan-bashing)的气氛。1985年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评论家白修德说,“我们在日本战败后协助日本重建,协助他们脱离贫困,找来了美国的专业人员教导他们建造电子与机械。他们现在却反过来用向我们发动攻势。”
早在1950-1960年代,美国和日本就时不时因为纺织业的问题发生摩擦,但整体上美国对日贸易仍是顺差,因此多只停留在企业间的争端。而1960-1970年,美国对日贸易不仅出现逆差,且从几亿美元,扩展到几十亿美元,1980年代前半甚至达到233.8亿美元。美国政府开始主动与产业合作,在钢铁、家电、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对日本发起贸易战、打压日本出口,主要手段包括出口配额、加征关税、强制赴美设厂等。

1980年代美国弥漫仇日气氛。1981年福特汽车工人组成的联合会,众人拿大槌砸向丰田汽车。
《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掐住日本
1981年美国前总统里根上台后,美国进一步施压。SIA再度提起301调查,向国际贸易委员会指控日本8家半导体厂商,最终在1986年达成《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美日双方达成2项共识,1是日本半导体售价不得低于美商务部规定的价格;2是日本要确保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占率从8.5%提高到20%。
除此之外,美国也以妨害国家安全之名禁止富士通收购快捷半导体(Fairchild),以窃取IBM技术之名,逮捕6名日立高阶主管,并指控东芝非法销售高技术国防产品给苏联等。日本受制于其他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因素,选择让步而非正面冲突。
在进入美国市场受阻后,日本把眼光放向其他国家市场。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从20%提高到40%,美国则从60%下降到40%,眼看就要被取代。多次贸易战的结果,还没有改变美国半导体整体竞争力下滑的趋势,对日贸易逆差日益严重。
加上1980年代美国为了抑制国内严重通膨,联准会(Fed)采取高利率政策加上巨额的财政赤字,美元汇率不断飙升,美国贸易赤字更为严重。1985年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来到497亿美元,占整体对外贸易逆差近一半。
美国关税与汇率齐下 逼退日本半导体
上述手段效果有限,美国最终使出一系列手段来扭转局面。首先是指控日圆汇率遭到严重低估,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促使日圆兑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圆升至100日圆左右;接着,1987年里根政府以日本半导体不公平贸易为由,再对价值3亿美元的半导体产品课征100%的超高额关税,强制日本须在美国参与下开发半导体技术;最后,美光科技、AMD及国家半导体等美企,先后控告日本倾销、侵权等,迫使日本赔偿超过千亿日圆。
情势开始急转直下,日圆大幅升值的结果,导致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急速下滑,大量国内生产被转移到海外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加上日本银行政策失误,使得股市充斥泡沫,间接开启了日本“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
尔必达2012年破产 日本半体导式微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经济学家Joshua Felman和Daniel Leigh所撰写的报告,日本的出口和GDP成长率在1986年前半,几乎已经停止。他们也认为,尽管广场协议并没有直接导致日本经济衰退,但仍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加上日本政府错误决策,最终走向经济颓败的结果。
1986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中,有6家是日本厂商。截至目前,还待在榜上的日企,只剩下从东芝独立出去的铠侠控股(KIOXIA Holdings,原东芝记忆体)。《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签订后,日本DRAM产业像是被夺去獠牙的老虎。日立、NEC和三菱后来合组尔必达(Elpida),最终仍不敌中国台湾地区、南韩厂的强力竞争于2012年破产,隔年由美光科技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