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换人民币  当前汇率7.27

三星430层NAND闪存量产延期:技术瓶颈与专利授权下的行业变局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6-24
在半导体存储领域,NAND闪存技术的演进路径与逻辑芯片截然不同。逻辑芯片不断追求2纳米、1纳米的工艺突破,而NAND闪存则通过3D堆叠技术提升存储密度。这种差异源于NAND闪存的核心功能——数据存储对稳定性的严苛要求。当工艺节点进入18纳米以下时,微缩化反而会导致数据存储稳定性下降。因此,NAND厂商更倾向于通过增加堆叠层数(如64层、128层、252层乃至430层)来提升性能,而非一味追求先进制程。
混合键合技术:破解高堆叠难题的关键  
NAND闪存的结构分为两部分:读写电路与存储单元。传统工艺将这两部分集成在同一晶圆上,但随着堆叠层数增加,外围电路占用面积扩大,存储密度受限。为此,厂商们探索出一种创新方案——混合键合技术(Hybrid Bonding)。该技术将读写电路与存储单元分别制造在两片晶圆上,再通过纳米级垂直互连键合形成完整芯片。这一设计既能优化读写速度,又能保持存储单元的稳定性。
国内存储巨头长江存储早在2018年便推出Xtacking™架构(晶栈),率先实现混合键合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其核心优势在于:  

  1. 存储密度跃升:通过分离制造,存储单元晶圆可专注于高堆叠设计,270层产品已实现20Gb/mm²的位密度; 
  2.  性能突破:读写电路采用先进工艺,数据传输速率突破3.0Gbps;  
  3. 生产效率提升:模块化制造缩短开发周期,显著降低量产风险。  

三星的“技术突围”与专利授权博弈  
三星电子作为存储芯片领域的传统霸主,在430层V10 NAND闪存研发中遭遇瓶颈。尽管其原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但因极低温蚀刻工艺的复杂性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量产时间被迫推迟至2026年上半年。具体挑战包括:  

- 技术难度:430层结构需在-60℃至-70℃超低温环境下进行蚀刻,设备良率和工艺控制面临颠覆性挑战;  
- 成本压力:极低温蚀刻设备单台造价超过2200万美元,新建产线投资规模较传统制程高出40%以上;  
- 专利壁垒:混合键合技术领域,长江存储、美国Xperi和中国台湾台积电掌握核心专利。

三星最终选择通过专利授权方式引入长江存储的Xtacking™技术,而非自研规避专利,以降低法律风险并加速研发进程。  
中国厂商的技术反超与行业格局重塑  
长江存储的Xtacking™技术不仅助力自身实现270层NAND量产,更成为全球存储巨头的“技术拐杖”。三星的专利授权行为,标志着中国厂商在高端存储技术领域已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这种转变背后,是长达数年的战略布局:
  
  1. 先发优势:长江存储早在2018年即完成混合键合技术的专利布局,为后续技术迭代奠定基础;  
  2. 持续创新:Xtacking 4.0架构通过优化内部结构设计,将SSD顺序读取速度提升至14000MB/s;  
  3. 市场验证:旗下零售品牌致态推出的TiPro9000固态硬盘,凭借高性能与低功耗特性,已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未来展望:技术竞争与产业协同  
随着NAND堆叠层数逼近物理极限(预计500层为临界点),混合键合技术将成为行业主流方向。SK海力士已启动321层NAND量产,美光计划2025年推出超400层产品,而长江存储则瞄准500层目标。在此背景下,技术合作与专利共享或将成为行业常态。对于中国存储企业而言,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专利护城河,将为其在全球存储市场争夺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这场由技术迭代引发的行业变局,不仅改变了存储芯片的竞争格局,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未来,谁能在材料、工艺和封装技术上持续突破,谁就能在NAND闪存这场“垂直革命”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