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驱动存储器市场转型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7-22
随着2025年进入下半年,存储器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市场的升级,加上供应端调整与战略投资活动,DRAM价格显著攀升,成为企业内部战略会议中的关键议题。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追踪,DDR4现货价格已比新一代DDR5高出约40%,这种现象反映了旧世代产品供应紧缩与市场需求依然存在的矛盾。尽管DDR5和LPDDR5也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但涨势最显著的是DDR4和LPDDR4。部分产品在第二季度的价格变动幅度为-5%到+10%。
中国芯片制造商CXMT在第一季的DDR4与LPDDR4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10%和20%(以比特计算),对价格下行造成了一定压力。预计至2025年第四季度,CXMT在DDR5与LPDDR5的市场份额将从不到1%上升至7%和9%,这可能会对高端存储器价格带来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LPDDR4领域,三星目前占据40%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其他竞争者,并且来自AI服务器客户(如英伟达)的高性能订单需求稳健,支撑其供应与营收增长。相较于全面停产旧世代产品的激进措施,此次供应中断预计不会像疫情期间那样长期持续。
2025年上半年,各大存储器厂商积极推动资本支出和技术升级。西数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产能翻倍;美光则宣布了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三星和SK海力士聚焦高带宽存储器(HBM)的产能扩张,计划到2026年前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SK海力士预计今年底向英伟达供应HBM4,保持技术领先;三星则积极争取HBM3e的12层版本认证。两家公司为了扩大HBM产能而调整资源配置,这对普通DRAM生产造成了挤压,进一步增强了价格上行的压力。
中国虽然在先进DRAM制程(如1z、HKMG)方面面临设备和技术挑战,但包括CXMT、长江存储和华为在内的多家公司正在积极研发垂直通道晶体管(Vertical Channel Transistor,VCT)以及未来的3D DRAM架构,以克服传统2D设计的物理瓶颈。尽管短期内实现仍具挑战性,但中国的长期目标已经明确锁定在存储器技术自主与升级。
面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与AI技术加速应用,企业在制定中长期策略时必须警惕将政治风险与经济决策脱钩的倾向,避免陷入缓慢变化却危机四伏的“温水煮青蛙”困境。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总监MS Hwang表示:生成式AI正在快速重塑存储器市场格局,企业若要掌握未来增长动能,需要同步强化产品设计转型、供应链弹性和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追踪,DDR4现货价格已比新一代DDR5高出约40%,这种现象反映了旧世代产品供应紧缩与市场需求依然存在的矛盾。尽管DDR5和LPDDR5也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但涨势最显著的是DDR4和LPDDR4。部分产品在第二季度的价格变动幅度为-5%到+10%。
中国芯片制造商CXMT在第一季的DDR4与LPDDR4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10%和20%(以比特计算),对价格下行造成了一定压力。预计至2025年第四季度,CXMT在DDR5与LPDDR5的市场份额将从不到1%上升至7%和9%,这可能会对高端存储器价格带来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LPDDR4领域,三星目前占据40%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其他竞争者,并且来自AI服务器客户(如英伟达)的高性能订单需求稳健,支撑其供应与营收增长。相较于全面停产旧世代产品的激进措施,此次供应中断预计不会像疫情期间那样长期持续。
2025年上半年,各大存储器厂商积极推动资本支出和技术升级。西数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产能翻倍;美光则宣布了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三星和SK海力士聚焦高带宽存储器(HBM)的产能扩张,计划到2026年前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SK海力士预计今年底向英伟达供应HBM4,保持技术领先;三星则积极争取HBM3e的12层版本认证。两家公司为了扩大HBM产能而调整资源配置,这对普通DRAM生产造成了挤压,进一步增强了价格上行的压力。
中国虽然在先进DRAM制程(如1z、HKMG)方面面临设备和技术挑战,但包括CXMT、长江存储和华为在内的多家公司正在积极研发垂直通道晶体管(Vertical Channel Transistor,VCT)以及未来的3D DRAM架构,以克服传统2D设计的物理瓶颈。尽管短期内实现仍具挑战性,但中国的长期目标已经明确锁定在存储器技术自主与升级。
面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与AI技术加速应用,企业在制定中长期策略时必须警惕将政治风险与经济决策脱钩的倾向,避免陷入缓慢变化却危机四伏的“温水煮青蛙”困境。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总监MS Hwang表示:生成式AI正在快速重塑存储器市场格局,企业若要掌握未来增长动能,需要同步强化产品设计转型、供应链弹性和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